


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報(崔雪芹):2月24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對理解白堊紀恐龍的體表覆蓋物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博士生皮埃爾·考克斯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於地學期刊《岡瓦納研究》。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穀地。地質學家對該礦區的火山灰測定後發現,這裏的琥珀形成於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因此這裏被認為是人類能一窺真實白堊紀世界的唯一窗口。
“由於鳥類具有換羽的習性,所以羽毛琥珀相對比較多。”邢立達介紹說,“從2014年開始,我們搜集了300餘枚羽毛琥珀,並做了係統的分類和研究。”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動用了150枚羽毛琥珀,這個數量比此前科學文獻中提及的羽毛琥珀的總和還要多得多。這批標本可以粗略分為飛羽、廓羽、半羽和纖羽等,還有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羽毛,比如新生羽毛。
考克斯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來研究這批羽毛,他表示,“這150枚羽毛大部分屬於鳥類,但其中有大約14個標本顯示出與現生鳥類所的羽毛不太匹配的特殊特征。”這些羽毛的羽軸特別細,具有數量很少且寬間隔的羽枝,以及許多幾乎交替排列的軸狀羽小枝,這些特殊的羽毛缺乏聯鎖結構,無法用來飛行。“這些羽毛非常罕見,看上去就像魚骨天線。”協助科研工作的本科生佟柏霖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這些奇特羽毛在現生鳥類身上並不能找到類似的結構,讓人不得不想起恐龍起源,但它們與與邢立達團隊2016年描述的恐龍尾巴上的羽毛並不完全吻合。“這些羽毛可能比以前的標本更具裝飾性。”邢立達解釋道,“恐龍長著這樣的羽毛,很可能隻用於炫耀,在求偶季節展示自己的魅力。”
此外,一些保存完好的羽毛標本還記錄了特殊的顏色花紋,這可以幫助學者還原白堊紀恐龍和鳥類身上羽毛的色彩。在大多數琥珀色的羽毛中,保存下來的色素沉著整體為棕色,另一些則幾乎為黑色。一些標本的羽枝軸附近的色素沉著也減少了,在羽小枝處形成了白色的核。這與現代鳥類主要用於偽裝的中棕色或深棕色羽毛是一致的,但尚不清楚琥珀樣本是否有其他色素或結構顏色。
這新的一批羽毛化石記錄提升了白堊紀緬甸琥珀脊椎動物群的多樣性,幫助學者更全麵地還原白堊紀緬甸的森林生態係統。
據悉,該課題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以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r.2019.12.017


相关文章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